氣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為了守護地球環境與生活,我們所能做的事

近年,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所引發的災害規模與頻率,與我們迄今為止經歷的相異,已超出了人們的預測。這此種狀況下,去思考「我們能夠做些什麼」、「該如何構想保護地球環境的對策」的態度十分重要。本篇報導,將解釋氣候變遷發生的背景,以及其與自然災害的關聯性。另外,也將介紹以個人之力就可實踐的對策,請大家務必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何謂氣候變遷?
所謂的「氣候變遷」,為地球的天氣模式(weather pattern)長期變化的現象。該變化長達數十年至數世紀之久,會為氣溫與降水量、風向等帶來巨大變化。特別是近幾年,氣候變遷的速度與規模增大,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已受到嚴重的影響。
氣候變遷的原因,雖然包含自然因素,但最令人擔憂的還是人為因素。外界認為,與火山活動、太陽輻射變動等自然因素相比,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全球暖化才是快速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為何會發生氣候變遷呢?

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的運作方式。資料來源:全球環境研究中心|關於全球暖化你想知道的事(來自JCCCA網站)
氣候變遷的主因,為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的增加。溫室氣體積蓄於大氣中,並封閉地球的熱量,從而引發氣溫的急劇上升。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擔任適度保持地球氣溫的要職。不過,當溫室氣體的濃度過度增加時,更多的熱量將會留在地球上,導致氣溫急劇上升。該現象就是全球暖化的機制,也是氣候變遷的直接原因。
關於溫室氣體濃度遽增的背景,以下幾種的人為因素常被人舉出:
- 1、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自工業革命以來,石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量大增,隨之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CO2)。
- 2、森林減少:吸收CO2的森林砍伐進行中,導致森林的吸收能力下降,大氣中的CO2濃度隨之增加。
- 3、農業與畜牧業:家畜排放的甲烷和農業所產生的亞氧化氮(N2O)增加,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劇了氣候變遷。
- 4、經濟成長與能源需求: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成長,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這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這些活動,導致了大氣中的溫室起體急速增加。
具體而言,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環境省從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所彙整而成的資料,顯示大氣中的CO2濃度,從1750年至2019年間,增加了約47%。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後,地球的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09度。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時間推移變化。資料來源:世界溫室氣體中心 (WDCGG)/日本氣象廳 |陸地二氧化碳年變化(摘自JCCCA網站)

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資料來源: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來自JCCCA網站)
此種狀態已超越自然的調節能力,人們認為全球的氣候平衡正在瓦解中。
氣候變遷產生的影響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透過異常天氣的增加與生態系的變化,正在全球蔓延。具體例子如下:
異常氣象的增加
全球暖化正在引發異常天氣。例如,豪雨與熱浪,以及乾旱的出現機率增加,降雨的方式極端化,此外因冰河融化與海水熱膨脹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生態系統的變化
氣溫與降水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生態系統。多數的動植物都不得不移動牠們棲息地,且有部分物種瀕臨滅絕的危機。另外,在海洋生態系中,珊瑚礁的白化現象正在加劇,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影響。
對農業與畜牧業、漁業的影響
氣候變遷也會對各種產業帶來巨大影響。因氣溫與降水類型的變化,農作物的收穫量減少,糧食供給的安定性受到威脅。另外,酷暑會導致家畜的健康惡化和壓力增加,而在漁業方面,部分魚類的數量減少及其洄游模式的變化也成為嚴重的課題。
上述的這些變化,不只是對自然環境,也對人類社會產生嚴重影響。氣候變遷不僅影響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和工作,由於異常氣候,沿海地區和島嶼地區面臨洪水與淹水的風險等災害也隨之增加。
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的因果關係

日本的大雨次數漸增?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 |每年日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天數(來自JCCCA網站)
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天氣模式的變化變得越來越明顯,導致自然災害變得更加嚴重與頻繁。這部分將帶大家了解,根據災害的規模與頻率,有關氣候變遷與自然災害的關聯性。
豪雨、短時間暴雨增多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白書2022年的說法,1901年之後,在日本國內51處觀測點,日降水量超過200毫米的天數增加了約1.7倍。另外,在日本全國約1300處的觀測點顯示,短時間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50毫米以上)自1976年以後增加約1.4倍,研判因全球暖化導致大氣中的水蒸氣量增加為其主因。
熱浪與猛暑
專家指出,近年破紀錄的熱浪與猛暑也與氣候變遷有關,例如能被稱為異常的酷暑在近年明顯出現。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的氣象單位「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觀測組織(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指出,2024年世界平均氣溫創下觀測史上的最高紀錄,且自工業革命前的氣溫上升幅度,首度超越了攝氏1.5度。
另外,於美國拉斯維加斯測得觀測史上,最早氣溫超過攝氏43.9度的紀錄,在印度新德里,則出現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持續1個月以上,異常氣候正在以世界性規模發生著。(參照:英國廣播公司BBC|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 首度超越抑制目標的「1.5度」/日本氣象新聞公司(Weathernews)|2024年 世界氣象話題 各地的熱浪與大雨災害)
颱風的強度與頻率
全球暖化對颱風的影響複雜。在過去的觀測資料顯示,颱風的發生次數與強度的長期性變化並不明顯,自然波動也較大。不過,有預測顯示未來強力颱風的頻率與降水量很有可能增加,專家指出特別是在日本,因極端降雨與颱風路徑變化所生的災害可能會增加。
事實上,去年(2024年)9月發生的日本能登地區的豪雨中,便曾出現嚴重災害。部分專家指出,這場豪雨有可能與全球暖化有所關連。
能登豪雨與氣候變遷
2024年9月發生的能登豪雨,觀測到了破紀錄的降水量,以石川縣能登半島為中心出現了嚴重災害。這場豪雨,被認為是由全球暖化導致的天氣模式變化所引起的。
近年,日本各地的豪雨頻繁發生,特別是在能登地區,海洋熱浪的影響顯著,氣象廳氣象研究所的報告「全球暖化導致令和6年9月石川縣能登出現暴雨」表示,再現實現的結果發現,與沒有全球暖化的情況相比,能登地區9小時的累積降雨量增加了約15%。
當全球暖化持續加劇時,海面水溫會上升,伴隨該狀況大氣中的水蒸氣量也會增加。根據氣象廳氣象研究所的藤部文昭的說法,由於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空氣能夠保有的水蒸氣量就會增加約7%,因此降水量會增加,豪雨越發強烈。(參照:氣象廳研究所|隨著全球暖化,強降雨會增加嗎?-AMeDAS觀測所顯示的氣溫與強降雨關係)
能登豪雨作為因氣候變遷所生異常氣候的其中一個例子,這顯示了在未來,同樣的災害很有可能會發生。在全球暖化持續加劇的同時,採取有效對策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針對氣候變遷的對策與具體措施
近年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頻率與規模漸增,有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從工業革命前以來,首度超越了攝氏1.5度(達攝氏1.6度)。這顯示出全球暖化的進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
特別是在情況正逐漸接近被視為極限的攝氏2度,國際合作與個人行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日本也以巴黎協定為依據,正在致力於推進全球暖化的對策。接下來,以下將介紹部分政府與企業等組織的具體對策實例。
《暖化對策促進法》(日文:地球温暖化対策推進法)
《暖化對策促進法》於2025年4月1日施行,該法為近一步強化日本暖化對策的重要修正案。在修正案中,具體化了溫室氣體的排出削減目標,並強化了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責任。
另外,已標明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目標,並將可再生能源的引入與節能技術的推動作為重要支柱。在要求企業與地方政府採取積極措施的同時,也強調全球暖化對策是全體公民共同面臨的問題。
(參考:環境省|全球暖化對策推進法及全球暖化對策計劃)
豐田汽車的環境憲章
豐田汽車(TOYOTA)於1992年策畫規定「豐田地球環境憲章」,並致力於對環境的強化。特別是,在2015年發表的「豐田環境挑戰2050」當中,揭示了面向氣候變遷、資源循環,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6項挑戰,目標實現碳中和與資源有效活用、自然共生。
減少甲烷的措施
甲烷是牛在消化過程中產生,並會對全球暖化帶來影響。北海道大學教授小林泰男曾透過將腰果殼液加入牛的飼料中,並成功削減20%至30%的甲烷排出。另外,根據北海道大學與出光興產公司的共同研究,使用腰果殼液會增加乳牛的乳量,且肉牛在保持肉質的同時,體重也被確認有所增加。
(参考:Think and GROWRICC|牛のげっぷに含まれるメタンガスを減らす取り組み/エネフロ|Vol.39 牛のゲップを減らせ!地球温暖化防止のカギ)
山梨縣「山梨零CO2」
山梨縣宣布了「山梨零CO2」,2019年度比起2013年度,已實現18.2%的溫室氣體減排。山梨縣到2030年目標減排26%,並致力於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山梨縣推進使用來自再生能源的氫技術開發,甚至透過「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來將二氧化碳儲藏至土中,並致力於農業品牌化。
(參考:ジチタイムズ|ゼロカーボンシティ宣言の背景やメリット・ 自治体の取り組み事例)
這些措施,顯示了日本強化全球暖化對策,並正在推動永續社會的實現。未來個人、企業、政府將齊心協力,取得更大成果。
個人(家庭)也能辦到的氣候變遷對策

日本2022年度,來自家庭的二氧化碳排出量。資料來源:國家環境研究所、國家環境研究所 |溫室氣體清冊辦公室(來自JCCCA網站)
由於全球暖化的進展,氣候變遷正在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不過,國民每個人都能夠透過意識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從而為實現永續社會做出貢獻。參考聯合國宣傳中心的「個人能辦到的10種行動」,以下為大家整理了我們應著手實踐的具體行動。
節約能源
家庭可做到的節約能源,對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很大作用。適度地設定冷暖氣的溫度,以及使用LED燈,就算只是關掉沒有使用的家電電源,也能減少能源的浪費。另外,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考慮將家庭電力替換成再生能源。
設法改變交通方式
減少車輛使用,並積極使用腳踏車與大眾交通工具,將有助於全球暖化對策。當要長途移動時,選擇電動汽車也是一種被外界推薦的方法之一。徒步行走與使用腳踏車,不只是愛護環境,還有益健康。
改善生活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著重於減少垃圾、參加資源回收活動。另外,也讓我們一起從日常生活中採取有意識的行動,如選擇當地的時令食材改變飲食生活等。
對環境問題的關心與行動
意識到我們的消費行動將對地球帶來影響,同時去選擇考量到環境的商品與服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認識致力於減排溫室氣體的企業與地方政府,並使用他們家的商品與服務的話,將能對永續未來做出貢獻。另外,針對環境問題,家庭成員一同坐下來討論,製造共同意識的機會也非常重要。還有,我們也推薦實踐省電等具體行動,並致力於測量該效果。
提升防災意識
伴隨氣候變遷的自然災害的風險持續攀升,防災準備至關重要。另外,也要防範豪雨與洪水,活用地區的災害預測圖,弄清楚避難時機。透過使用高解析度的地圖,將能夠更直觀地了解風險並儘早採取疏散行動。
運用過去的災害教訓,定期性確認地區的防災情報,努力提高防災意識吧!為了阻擋全球暖化的前進,防範氣候變遷,眾人的行動是不可或缺的。積沙成塔,意識到我們累積的每一小步都將產生巨大變化,讓我們積極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能做的事情吧。
空中搜救醫療團隊「ARROWS」的災害行動支援
空中搜救醫療團隊是一項以醫療為核心的災害緊急支援計畫,能夠迅速趕赴重大災害的受災地區,進行救援與救命行動。
團隊以「哪怕只快一秒,哪怕只多救一人」拯救人命為使命,活用迄今為止累積的經驗與「機動力」、「專業性」、「物流能力」等強項,在行動的同時,也細心貼近受災民眾的心情。

空中搜救醫療團隊「ARROWS」
另外,針對預測災害方面,團隊從災難發生前就與對象地區合作,並致力於防災活動,就算是行政支援到不了的地區與自主避難所等,團隊也會將支援送達,透過民間團體獨有的靈活機動力,為受災區提供支援。

過去的主要災害緊急援助,包含2011年3月的「311大地震」、2015年4月的「尼泊爾地震」、2020年1月的「新冠肺炎」、2022年3月的俄烏戰爭的難民支援、2023年2月的「土耳其、敘利亞接壤地區的規模7.8強震」、2024年1月的「日本能登半島地震」。
今後也請支持我們的災害醫療支援團隊,讓我們能夠更快抵達災區,迅速展開援助行動,拯救更多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