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X LINE

【花蓮堰塞湖水災】守護避難所的支援:透過日本經驗,致力解決災區挑戰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PXL 20250927 064955675

自從台灣東部花蓮縣發生大規模洪水災害以來,已經過去約一週。台灣自9月27日(星期六)起迎來三連休,災區光復鄉增派了軍方支援部隊,並有來自各地約2萬名志工趕赴現場,街道復原作業正迅速推進。

25日進入現地的空中搜救醫療團「ARROWS」的成員,在看到濁流沖刷過的光復鄉街景時,如此形容:

翻覆的車輛、黏附在窗戶上的蘆葦、覆蓋街道的泥巴。真是一片灰色的世界。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天(1日)表示,截至上午8時堰塞湖災情釀死傷為18人死亡、6人失聯、136人受傷。目前仍有由堰塞湖溢出的洪水持續流下,情況依然嚴峻,不能掉以輕心。

混亂的災區

PXL 20250926 074546168

受災民眾正在清出沖進建築物內的泥沙。堆積如山的泥沙讓人感受到災情的嚴重性。(9月26日,攝於花蓮縣光復鄉)

9月28日,當堤防再次潰堤的謠言傳開時,一度導致市內包含志工在內的許多人緊急撤往高地。隨後,縣政府廣播公告:

目前並未被判定為危險狀況,請不要慌張。

至此混亂才逐漸平息。

然而,原本因土石流與砂石堆積形成的堰塞湖依然不穩定,隨時可能發生二次災害,因此縣政府與消防單位仍持續保持高度警戒。

PXL 20250927 064433802

利用三天連假,來自台灣各地的志工(鏟子超人)集結。(9月27日,攝於花蓮縣光復鄉)

另外,由於短時間內大量志工湧入,街上人潮洶湧,交通與道路出現擁塞,復原作業的背後也呈現混亂的景象。

避難所的挑戰

PXL 20250927 053200596.MP

和平之風台灣法人與本空中搜救醫療團「ARROWS」的成員一同展開支援活動,持續確認災情、傾聽需求,並探索可能的支援方式。

在教會與小學所設立的避難所中,截至28日約有 600人避難,其中多數為高齡者。特別是居民自主開設的教會避難所,環境嚴苛,避難者只能睡在原本禮拜時使用的長椅上。白天需忙於整理清掃家園,回到避難所也無法好好休息,許多避難者表示正面臨「睡眠不足」的困擾。

長期的避難生活加上睡眠不足,使得壓力日益增加,疲勞也達到極限,甚至已有避難者出現因創傷造成的 PTSD徵兆。

1000001197

災民睡在狹窄到無法翻身的長椅上。著眼於長期避難生活,我們也提出了確保就寢空間的建議。(9月26日,攝於花蓮縣光復鄉的避難所)

此外,避難所的垃圾處理與廁所等衛生環境也日漸惡化,這些都直接影響健康。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身心耗竭、引發災害相關死亡,並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為了保護避難所,耐心地、仔細地進行溝通

對此,空中搜救醫療團已提出環境改善的建議。然而,由於日本與台灣在文化上的差異,垃圾處理方式與避難所生活規範的理解方式不同,提出的課題與改善方案並不會立即被接受。

PXL 20250927 064734866

為了預防避難所內的感染,正在發放洗手乳等衛生用品。(9月27日,攝於花蓮縣光復鄉的避難所)

即便如此,災害相關死亡與感染預防都是世界各地災區的共同課題。ARROWS的工作人員憑藉過去累積的豐富災害支援經驗,持續與各避難所的負責人及避難者本人,進行耐心而細緻的溝通,推動環境改善,並提供持續性的支援。

PXL 20250926 032934385.MP

被泥漿淹沒的平房建築。(9月26日,攝於花蓮縣光復鄉)

在光復鄉,儘管街道仍因志工雲集而人潮洶湧,復原作業仍在拼命持續。未來,街道必將逐漸恢復乾淨整齊,但同時也可能有一些不易被看見的課題,或是那些被忽略的小小災民的聲音,逐漸被淹沒。

台灣團隊將承襲日本的經驗,攜手努力傾聽這些容易被遺落的聲音,並長期支援災區與災民的復原。

支持我們在花蓮的援助活動

作者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国際支援や世界情勢に関わる情報をお伝えしています。本当に困っている人たちに、本当に必要な支援を届けるために、私たちにできることを一緒に考えるきっかけになればと思います。
分享

捐款與支持

支援需要幫助的人

和平之風為世界各地因地震,
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
以及戰爭和貧困等人爲要因面臨生命威脅,
無法繼續生計的人們提供支援。
此外也提供復興與發展支援。

  • HOME
  • 記事
  • 【花蓮堰塞湖水災】守護避難所的支援:透過日本經驗,致力解決災區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