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緬甸地震 緊急救援】災難歷經一週 搜救隊抵溫度破40度災區瓦城的所見所聞

3月31日於泰國曼谷進行準備作業的空中搜救醫療團隊,長達3天持續與各相關單位協調與交涉,並於4月3日晚間經由正規手續,取得了入境與救援活動的許可。從進入緬甸到抵達受災地瓦城(曼德勒,Mandalay),我們將從當地進行報導。
國際社會需要團結起來提供強力支援

在緬甸仰光機場。救援團隊受到了熱烈的掌聲與感謝。
4月4日,搜救團隊從泰國曼谷進入緬甸仰光。一進入飛機內,就能瞧見乘客中有來自各國的救援團隊身影,還遇見了以前在國際災難訓練中認識的緊急醫療團隊成員。本次和平之風日本的救援團隊領導,兼空中搜救醫療團隊的稻葉基高醫生,也為久別的重逢露出了笑容。
在像是緬甸這樣共享情報較少的災害現場,擁有多少可信賴的聯絡人,這不僅關係到業務成功,也對確保自身安全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一行人在機場交換了情報,並在祈求彼此平安無事後,邁向了各自的目的地。
稻葉醫師表示,「參加國內外各種訓練的意義,也正體現在這樣的時刻」。為了提升團隊力,平時的訓練固然重要,但同時從中培養出的關係與友情,也有助於在現場搶救人命,並讓救援的效果最大化。
就算一個團隊能做的事情有限,但在廣大的網絡組織中,有著能夠彼此連結的團隊的話,光這點也將增將能夠挽救的生命數量。
災難發生後結至4月4日已經過一周,儘管死亡人數已超過3100人、傷者人數超過4500人,失蹤人數超過200人,但事實上也有一些支援無法送達的地區,據信還有更多人受到地震影響。在像是本次這樣前所未有的災害中,不光是個人的力量,國際社會需要團結起來提供強力支援。
於災區攀升的災害關聯死亡的危險性

損失也蔓延到了首都奈比多,失去家園的人們只能在室外露宿,氣溫超過攝氏40度。
仰光為緬甸國內最大的都市,從人口與經濟規模來看可說是緬甸的東京。仰光位在震央不遠處,作為本次其中一個救援目的地的瓦城,其為僅次於仰光的國內第二大規模的商業都市。
稻葉醫師表示,「將仰光比喻成東京的話,瓦城換言之就是如同大阪一樣的巨大都市。如果把它想成,一個深度僅10公里的極淺地震,襲擊了大阪正中心的話,應該就能想像得到這場地震的衝擊力了吧。」
稻葉醫師說,「嚴重損害,再加上國內的通訊狀況十分不穩,國際社會所掌握的災情資訊,決不算多。因此,各個救援團體內部的情報共享與合作,就會變得非常重要。震災已經過一週,受到高度緊急性創傷的人數雖有所減少,但卻有許多災民是在氣溫超過攝氏40度的環境下失去家園。這樣下去,若不徹底進行充足救援的話,處於災害關聯死(指因為在避難所等惡劣環境下,身體狀況惡化導致死亡)的危險性將會極高。」

通往災區的道路多處被摧毀,許多道路無法通行。
根據精通緬甸國內事情的員工說法,緬甸的許多建築物,即使遇到了僅震度3程度的搖晃,都有可能會倒塌。受災人口研判將超過1700萬人,在當前這樣的狀況下,緬甸從現在起持續到4月,將迎來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
調配必要物資送往災民
4月4日,救援團隊入境緬甸後,從仰光移動到了東吁。翌日5日清晨,我們驅車從東吁駛向首都奈比多(Naypyidaw),以受災區需求度最高的水為中心,調配太陽能提燈、水箱、口罩、消毒劑、醫療手套等之後將用於救援的必要物資,隨後我們前往280公里外的受災區瓦城。

停電導致一片漆黑,團隊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協調支援計畫地點,制定物資採購清單,檢查和維護設備。
來到鄰國泰國後,雖然團隊迫切希望能盡快抵達現場,但由於許可未能及時下來,團隊深受困擾。然而,憑藉以往支援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與建立的各種人脈網絡,我們與聯繫上的人士共同協作,並與日本國內的工作人員緊密配合,繼續進行協調工作。5日這天,終於順利抵達受災區,團隊的士氣大幅提升。
當天夜裡,我們抵達了,瓦城。6日起將開始我們在受災地的活動。
空中搜救醫療團隊的官網與社群網站,我們會不斷更新訊息
空中搜救醫療團隊官網:https://arrows.peace-winds.org/
X(前身Twitter):https://twitter.com/ARROWS36899898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RROWS2019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arrows.red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