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酷暑!「中暑對策」靠這幾招|災害時也能用上的基礎知識與緊急處置解說

受到地球暖化等因素影響,日本與台灣等各國的夏天正遭逢前所未有的高溫與濕氣。在當前的炎炎夏日,中暑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切身且會根據狀況而攸關生命的嚴重風險。特別是在近幾年,不論室內外許多人因中暑而被緊急送往醫院的案例正逐步增加中。
本篇報導,將從日本對於中暑的基礎知識、緊急處置、災害時的預防,以及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做到的對策等,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進行解說。不要因為覺得「自己沒問題」就掉以輕心,讓我們用正確的知識與充分的準備,一起度過炎熱的夏天吧。
【歷年最高】中暑送醫人數約達10萬人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令和6年5月至9月的中暑送醫狀況)
首先,讓我們從日本去年因中暑而緊急送醫的數據來了解現狀。
根據消防廳發表的報導資料「令和6年5月至9月的中暑送醫狀況」顯示,2004年夏天,因中暑而被緊急送醫的人數高達97,578人,創2024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6月至9月這段期間,送醫情況相繼出現,醫護人員持續忙於應對中暑等緊急情況。
被送醫者的特徵如下:
- 1、有約57%(55,966人)的被送醫者為長者。
- 2、全體的65%為輕症,但3人中就有1人達需要住院的中級症狀以上。
- 3、死亡人數高達120人,是絕不能輕忽的風險。
- 4、發生現場方面,「家中」最多(38%),其次是道路與屋外等日常生活場所。
這些數據,顯示出「中暑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的現實狀況。除了屋外活動外要注意外,由於即使是在未開冷氣的室內也有可能發生中暑,因此長者與孩童,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都要特別注意才行。
下一章,我們將說明為了預防中暑,應該了解的成因與原理等相關知識。
何謂中暑?
中暑,可不是「因高溫而感到疲憊」這樣簡單。中暑是明顯的身體異常,有時可能危及生命。正確理解,將有助於預防與及早因應。
中暑的定義與原理
人體會透過出汗以及從皮膚散熱來調節體溫。不過,在高溫且濕度較高的環境下,汗水不易蒸發,導致體內熱量積聚;當身體缺乏水分和鹽分時,會影響血液循環和體溫調節,進而出現中暑的各種症狀。若放著該狀態不管,就連內臟與大腦都會受到不良影響,人將陷入非常危險的狀態。
中暑,根據發展不同,會出現以下症狀:
中暑的症狀雖然有的輕、有的重,但當若病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提早判斷與適當因應非常重要。
易發生中暑的環境與時期
中暑往往被人們認為,只會發生在炎炎夏日的屋外,但實際上並非是如此。以下的環境與時機點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 氣溫達攝氏30度以上的日子(特別是超過35度的猛暑日)
- 梅雨間晴朗的天氣或梅雨結束後的悶熱天氣
- 濕度高、無風且陽光強烈的日子
- 前一晚為熱帶夜,隔日清晨氣溫仍高
- 未使用冷氣的室內或車內
- 地面反射陽光強烈的場所
- 通風不良且靠近熱源的地方
即使未外出,在室內仍中暑的案例並不少見。因此就算覺得「今天沒那麼熱」,但根據濕度與身體狀況不同,風險可能因此提高,所以大家得多注意才行。
得多注意中暑的族群與年齡層
根據身體狀況與健康,雖然中暑風險因人而異,但以下幾種人被認為是特別容易出現中暑:
高風險族群與注意事項:
高齡者
不易察覺炎熱或口渴,容易導致水分不足。
兒童
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加上身高較低,容易受到地面反射熱影響。
身體狀況不佳者
當睡眠不足、腹瀉或疲勞時,身體機能會下降。
肥胖傾向者
體內熱量較不易排出。
有慢性病者
如糖尿病、心臟病等,體溫調節功能可能較差。
尚未適應高溫者
如氣溫突然升高時、剛開始運動的人等,對熱的適應力較低。
即使平時身體健康,在身體不適的時候,防禦機能也會下降,風險相對提高。請密切注意自己與周圍人的身體狀況,一旦察覺異常,立即採取行動,是守護生命的關鍵。
中暑的預防與日常對策
2025年夏天,根據「日本氣象協會發表!2025年的氣溫特徵與中暑特徵」顯示,日本全國6月至8月的氣溫高,特別是7月從關東至沖繩,以及8月東北至沖繩、內陸地區,被預測會有「嚴重警戒」、「危險」的中暑風險。
悶熱的日子預計將持續下去,不只是室外,即使在室內中暑的風險也將變得非常高。正因為如此,平時的防備不可少。這裡將為您說明從今天就能開始做的防中暑對策。
熱適應
天氣一下子變熱,如果身體尚未適應高溫的話,中暑的風險可能會一下子飆高。為了防止這類事情發生,習慣高溫的「熱適應」(heat acclimatization,日文稱暑熱順化)就變得非常重要。從天氣變熱的前幾天至前2週,開始作揖些簡單的運動與泡澡等,來讓身體習慣「出汗」吧。
例如,可以嘗試以下這些做法:
- 通勤或購物時,多走一站的距離,改走樓梯代替搭電梯
- 在室內做伸展操或肌力訓練(每次30分鐘,每週5次至每天)
- 除了淋浴,也泡一次澡(每兩天泡一次澡為佳)
以上活動應在不造成負擔的範圍內進行才是重點。也請為高齡者與兒童創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活動身體的機會。
有效補充水分與鹽分
中暑的可怕之處在於,等到「口渴才喝水」,但這往往已經晚了。特別是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除了補充水分,也別忘了補充鹽分。以下將介紹建議的補充方式:
- 口服電解水與運動飲料
- 透過鹽糖、梅干、鹽昆布、鹽片等食品來補充鹽分
- 養成整天定時補充水分的習慣
當要長時間外出或運動時,別忘了準備隨身水壺,養成隨時補充水分的習慣吧。當買不到市售的飲料時,也可以用在1公升水中加入1至2克食鹽的鹽水來代替。想要提高吸收時,選擇含糖運動飲料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調整生活環境以預防中暑
高溫,是可以透過調整環境來使其緩和的。
【室內】
- 善用冷氣與電風扇,將室溫大致控制在攝氏28度以下
- 也要多留意睡眠環境,透過通風性佳的寢具或舒適室溫,來確保良好睡眠品質
【外出時】
- 戴帽子、撐陽傘、掛上冷感毛巾,透過這些來避免陽光直射
- 選購通風性與吸汗性佳的衣服
- 善加利用降溫商品,如涼感頸圈與涼感噴霧等
最近多了許多充滿時尚感的涼感商品,一起來選購適合自己生活風格的商品吧。
留意綜合溫度熱指數
作為中暑對策,參考日本環境省所發布的「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綜合溫度熱指數」是基於氣溫、濕度、輻射熱(來自地面與建築物的反射)所計算出來的,能夠正確地顯示出人們光靠氣溫難以識別的中暑風險。「綜合溫度熱指數」的指標從「注意」到「危險」共分成4個等級,作為參考標準,指數在28以上(體感溫度31至35度)時為「嚴重警戒」,31以上(體感溫度35度以上)則為「危險」等級。
當「綜合溫度熱指數」達到33以上時,雖會發布「中暑警戒警報」,但自2024年起當指數達到35以上時也會發布「中暑警戒警報」。若為發布的對象區域的話,學校與公司、活動主辦方將會被要求判斷是否停止活動或改為遠距辦理。
另外,即使是個人,由於也可以透過環境省的「中暑預防情報網」、電子郵件、LINE帳號服務、NHK特設頁面等來方便地確認,因此建議民眾嚴防猛暑,培養每日確認的習慣吧。特別是也請別忘了多照料身體離地面較近的兒童、寵物,以及長者等。
關懷身障人士
對於有障礙者而言,防範中暑時周遭的支援不可或缺。根據視覺、智力、身體等障礙的特性,需要選擇涼爽的路線並提供行動協助。
厚生勞動省所提供的「熱中症預防資訊與資料網站」中,有依障礙特性清楚整理的宣傳手冊,利用這些資源能更容易推動具體的對策。照護者及周圍的人也需加深關懷與配合。
利用指定避難設施
日本全國的許多市區町村內,都設有作為高溫與中暑對策的指定避難設施,也就是所謂的清涼避難處(截至2025年6月的現在,約有972個市區町村設置)。由於公共設施與商業設施、藥妝品店等,也常會被指定為臨時避難場所,因此平時先確認自己住的地區有哪些指定避難設施,才會讓人比較安心。
特別是猛暑日時,建議可以活用這些設施,在有空調且安全的環境中讓身體降溫。
中暑時的緊急處置
中暑的初期處置,是守護生命的關鍵。為了能在緊急時果斷行動,請事先了解基本的急救措施以及什麼情況下該叫救護車的判斷標準。
緊急處置3步驟
當有人疑似中暑時,迅速且正確的應對是防止惡化的關鍵。請先冷靜下來,並實踐以下三個基本步驟:
■ 移動到涼爽的地方
請將患者移至有冷氣的室內或車內,或是通風良好的陰涼處,並讓他安靜休息。
■ 放鬆衣物並幫助身體降溫
集中為脖子、腋下與大腿根部進行降溫。可以潑水並搧風,或使用冰袋、冰鎮的寶特瓶等來幫助降溫。
■ 補充水分與鹽分
若患者意識清楚,可讓他少量多次地飲用口服補水液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與鹽分。
若出現意識模糊或嘔吐的情況,則不要勉強讓其喝水,務必小心處理。
請勿以「應該還好」自行判斷,儘早採取行動才能保命。此外,如發現有人出現中暑症狀,請參考厚生勞動省提供的「熱中症預防資訊與資料網站」上的指引。
若無法喚醒對方時 請立即叫救護車
即使進行了初步處理,若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以下異常,請立刻聯絡醫療機構或撥打救護車,迅速應對。
- 呼喚無反應、失去意識
- 無法自行飲水
- 嘔吐、抽搐、體溫持續過高
等待救護車到來期間,也請持續進行降溫、移動至陰涼處等應急處置。
災害時的中暑對策
在災害時,由於冷氣、供水等生活基礎設施受限,中暑的風險將大幅升高。無論是在避難所、居家避難,或是從事災後修復作業等情境中,事前的準備與意識將是守護生命的關鍵。
為什麼災害時特別危險?
災害期間,由於生活機能停止與環境陌生不便,中暑風險比平時更高。以下幾項因素特別值得注意:
■ 冷氣與供水無法使用
停電或停水會導致室內無法降溫,水分與鹽分的補給也變得困難。
■ 避難所或車中過夜的壓力
避難生活中容易因睡眠不足或生活作息紊亂導致身體虛弱,進而成為中暑的誘因。
■ 在高溫下從事繁重工作
災後修復與清理作業會大量消耗體力,再加上高溫與脫水,更容易引發中暑。
特別是在夏季發生災害時,任何人都有可能中暑。切勿掉以輕心,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是防止病情惡化的關鍵。
災害時的預防重點
在災害時期預防中暑,事前準備與行動同樣至關重要。首先,與平時的中暑對策一樣,備妥口服補水液、鹽分錠、降溫用品,並事先確認與家人聯絡的方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在災後的避難生活中,即使不覺得口渴,也要勤補充水分與鹽分,並使用冰袋或扇子等方式幫助身體降溫。即使手邊沒有溫濕度計,也可透過手機 App 等工具掌握環境溫度,並注意不要勉強自己,要適時休息。
此外,持續進行輕度運動或伸展操,養成不怕熱的體質,也能在災害中派上用場。無論情況如何,請在不勉強的範圍內做好準備與因應措施,並與身邊的人互相提醒與照顧,共同守護安全。
同時兼顧感染症對策
即使是夏季,也有可能發生傳染病流行的情況。
不過,在戶外活動時,為了避免中暑風險,建議視情況適時脫下口罩。尤其在運動時或炎熱天氣下的戶外活動中,請避免長時間強行戴著口罩。
另一方面,在避難所等室內空間中,應注意充分通風、避免大聲談話等感染症防範措施,同時也要勤補充水分並密切注意身體狀況。
結語:最重要的是「事前準備」與「察覺異常」
中暑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的危險狀況。包括對高齡者、孩童、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以及災害時的因應,及早準備與周圍人的細心察覺就是守護生命的關鍵。
不要因為「自己很健康」而掉以輕心,應持有正確知識、平時就做好備災準備。並時刻關注自己與家人的身體狀況,好讓自己能在緊急時刻冷靜因應。請時不時回顧這篇文章,願大家能安全健康地度過這個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