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 緊急援助】「傳遞微笑」的診療所 寄託著空中搜救醫療團隊的微小心意

和平之風的事業調整員,迄今為止曾在國內外各種災區進行支援活動,但當他們面對緬甸地震的災區時,卻不由自主地脫口表示「自地震發生起,明明已經過了13天,但災民卻還是得在這樣的地方過著避難生活嗎……。」
災民集中在寺廟的院內,在那連帳棚都稱不上的簡陋遮蔽物,只是在樹上拉幾條塑膠繩,再蓋上一張藍色塑膠布罷了的底下,有數十人正睡在那。他們完全沒有隱私,只能睡在野餐墊上,這樣的生活狀況已經持續了將近兩週。
讓避難者困擾的酷暑與狂風驟雨
當團隊在調查避難所的狀況時,「オツカレサマデス(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突然一句生硬的日文冒了出來把團隊給叫住了。對方是一位學習日文已經2年的學生。「我現在與母親住在這個地方」,她用手指指向的地方,只鋪著一張單薄的墊子、小枕頭,以及幾張毛毯與一把扇子。
她給我們看了便當的菜色,她說「剛剛我去領了支援物資。水還有便當。便當內裝有米飯與各種小菜餚。而且我還拿到了點心、泡麵等。」
另外,在避難所內,雖然大家好像理所當然地,只鋪著一張薄墊在地上睡覺,但當我們詢問他們時,卻也聽到了有人說「每天都睡在硬梆梆的地方,腰痛死了。」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這裡是非常嚴苛的避難環境。
隨著避難所生活可能長期化,我們有必要思考如何提供支援來改善現狀。當前最迫切的課題之一,是針對即將到來的雨季所採取的對策。
緬甸當前正迎來1年當中最熱的季節,接下將進入雨季。超過攝氏40度的酷暑,雖然也是折磨災民們的一大主因,但4月以來,雨勢漸增,這些降雨也進一步使避難者的生活更加艱難。在這種季節,雨儘管只下短短的15分鐘左右,但偶爾也會有雨勢連同強風從旁吹打街道的狂風驟雨。
有災民表示,「最近下雨時,大家都會躲進和尚的宿舍。只要一下雨,這個地方就真的會讓人受不了。」
幸好,在採訪完沒多久,一頂可供3至4人使用的避難帳篷也被送到了避難所,災民們這下能安心了,終於不用再害怕下雨了,能夠睡在有遮蔽物圍繞的帳篷內睡覺。
不過,並非是有了帳篷,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實際上,由於之前是開放空間,所以所有人都可以在這裡避難,而現在因為要設置帳篷,是否能繼續保證所有人都能在這裡避難呢?隨著避難者數量的不斷增加,廁所的數量是否足夠?在密集的避難生活中,是否能夠做好感染症預防?等等,新的挑戰也開始出現。
和平之風將一邊觀察眼前這樣的狀況,同時也一邊進行在未來中長期支援上的必要物資調查。
想打造一個讓人感到快樂的診療所

稻葉醫生正在診療一名因地震而受到嚴重外傷的中學2年級女孩
和平之風現在進行醫療支援的臨時診療所,也在該處避難所的旁邊。率領本次緬甸地震緊急救援團隊的空中搜救醫療團隊的稻葉基高醫生,他表示「我們提供的支援並不僅限醫療。」
稻葉醫生表示,「我是醫生,提供醫療支援是我的本分,但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僅靠醫療支援是遠遠無法應付所有需求的。能安心居住的地方、能夠吃得健康的食物,以及邁向生活重建的道路,對於災民來說,必要的東西因人而異。我們作為支援團體,考慮的不光是醫療,還包括持續提供物資與未來中長期的支援,重要的是透過長遠的眼光,去思考貼近人們內心的支援。」
4月7日起開設的臨時診療所內,每天都有許多患者前來。在電力、網路全都不通之下,「來自日本」的診療所的消息,藉由口碑慢慢傳了出去,甚至曾有1天來了30名患者。
兒童患者的人數也正在攀升。迄今為止曾在許多災區進行醫療支援的空中搜救醫療團隊的看護師們,他們表示「總而言之,我們想打造一個讓人感到快樂的診療所」,並且準備了可以在等待看診期間能夠玩的著色本,以及在發給孩子們的藥袋上貼上可愛的貼紙、使用印有卡通角色設計的問診資料夾。
在看不見未來的嚴苛環境下,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希望他們露出笑顏。這樣微小的心意,也許正是成為「能夠信賴的診療所」而被災民喜愛的契機。

由於從日本帶來的藥袋用完了,醫護人員匆忙用摺紙摺出藥袋。一位與我們一起參與該活動的司機提供了我們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