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X LINE

【帶孩子避難】詳解兒童避難用品清單與選擇方法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在有小孩的家庭裡,除了大人的避難用品之外,還需要準備依照孩子月齡與發育情況所需的避難用品。然而,當開始準備孩子的避難用品時,往往會覺得「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結果東西多到根本拿不動,讓人感到不知所措。能夠提前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避難時最重要的重點,還是要能夠安全、快速地行動。以這個重點為基準,來考慮需要的用品與數量吧。

本文將把小孩的避難用品分為「嬰兒期」與「幼兒以後」兩類來列舉,並解釋挑選避難用品的要點。另外,也會介紹避難時機與避難時的服裝。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避難用品要以 0~3 次共 4 個階段來考慮

作為前提,避難用品需要依照情況,分成 0 次~3 次,共 4 個階段來準備。先來確認一下每個階段的定位。

0 次準備:平時隨身攜帶

簡單來說,就是外出時隨身帶著的防災用品。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日本各地發生過許多地震與水害等自然災害,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在日常包包裡放一些防災用品。2022 年,警視廳警備部災害對策室在 SNS 上發布的「防災瓶」也引起了廣大回響。

0 次準備能派上用場的情況:

  • 外出時遇到災害

  • 不只自然災害,也包含電梯、電車受困時

  • 從受災地點到自宅或避難所的幾小時過渡

常見的物品如:哨子、手電筒、塑膠袋、OK 繃等,不佔空間的小物。有人也會放一些零食或保存食。最好家人每人都有一份,孩子單獨外出時也能帶著。

1 次準備:災害發生直後~撐過 1 天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緊急避難包」。用途是災害發生後,避難到安全地點(避難所或高地)時能夠度過約 1~2 天。
需要的物品包含:水(每人約 1.5 公升)、緊急糧食、手電筒、OK 繃、攜帶式馬桶等。

2 次準備:災後數天靠自己撐過去

假如災後數天內無法取得外部補給,就必須依靠這部分的準備。若無法回家而需在避難所度過,等到情況穩定下來,再回自宅取用儲備物資。

3 次準備:長期避難生活的備糧

若避難生活長期化,需要平時就儲備的物品,例如:食物、水、衛生紙等家用日用品,依照家人數量準備。

基於以上基礎,本文將著重於 與孩子一起避難時的「1 次準備」

孩童避難用品清單

以下列出災害發生後,與孩子一同避難時需要的用品,分齡別列出。以能夠在避難所度過 1~2 天為想定。

基本避難用品(全年齡共通)

這是無論年齡都需要的最低限度物品:食物、飲水、防寒具、貴重物品,以及應對停電、受困等狀況的用品。Frame 303 1536x509 1

有嬰兒時的避難用品Frame 304 1 1536x509 1

  • 襁褓、紗布毯

  • 背巾

  • 換洗衣物(2~3 套)

  • 哺乳巾

  • 奶粉或液態奶、奶瓶

  • 副食品、嬰兒餅乾等

  • 尿布約 10 片

  • 濕紙巾、嬰兒專用濕巾

  • 防漏氣味袋

  • 母子手冊、藥物手冊、健保卡

尿布屬於每天都需要的消耗品,平時就要多準備。即使平常是母乳育兒,避難生活可能導致奶量減少,因此也建議準備奶粉或液態奶。奶粉便於攜帶,液態奶則能即開即飲,最好兩者都備齊。

幼兒以後的避難用品Frame 305 1536x509 1

  • 濕紙巾

  • 糖果、餅乾等零食

  • 撲克牌、玩具、繪本等

  • 孩子喜愛的娃娃、毯子

  • 換洗衣物

孩子喜愛的娃娃或毛毯等,事前放入喜愛的東西,能在緊急狀況下提供孩子心理安定。稍大孩子可以準備小遊戲或畫畫工具,幫助轉移注意力。

挑選孩童避難用品的重點

  • 行李要輕,能夠跑動:成人女性能承受的重量約 10 公斤,若還要抱孩子,更需減輕行李。

  • 每人攜帶自己的份:不要分開打包,以免走散時有人缺乏必需品。孩子若能背書包,就讓他帶自己的東西。

  • 事先使用、試吃:孩子不一定會吃乾糧,反而可能偏好日常常吃的零食。

  • 尿布要多準備:不僅是幼兒,災後壓力或環境差也可能導致大小孩臨時需要用尿布。

  • 衣物要防潮防濕:換洗衣物需放進塑膠袋防水。可利用壓縮袋減少體積並防水。

  • 玩具與心靈支撐:孩子的安心物品很重要。

在緊急時能夠跑得動的分量

災害發生直後,或是災害迫在眉睫時,避難必須爭分奪秒以確保生命安全。即使背著背包,也需要保持能「在緊急時跑得動」的輕便程度。據說成年女性一次能搬運的重量大約是 10 公斤。如果還要抱著小孩,就必須扣掉孩子的體重,再去選擇能攜帶的物品。務必要精挑細選,只帶真正需要的東西。

避難用品要由每個家庭成員各自攜帶

如果把物品分工打包,例如「爸爸帶食物、媽媽帶醫藥用品」,一旦在災害的混亂中走散,除了爸爸以外的家人就會陷入沒有食物的窘境。因此,避難用品必須由每個人各自準備一套避難生活所需的物品。能自己走路的孩子,也應該背上小背包,讓他自己攜帶屬於自己的東西。

避難用品要先實際用過、吃過

不要把買來的避難用品直接放進背包裡,而是要先試用、先嘗過。特別是小孩,即使在緊急狀況下,難吃的東西他們也不一定肯吃。像乾糧餅乾雖然是常見的備糧,但口感乾硬,很多孩子不喜歡。相較之下,平常就吃慣的餅乾、零食更容易入口,也比較可能讓孩子願意吃。選擇避難食物時,不必拘泥於「是否為專門的緊急用品」,而要以好吃、好用、熟悉的口味與家人的習慣為重。

尿布要多準備

即使是已經不需要尿布的孩子,在災後因壓力導致腸胃不適,可能會再度需要尿布。此外,如果避難所的廁所不乾淨,或者只有和式廁所,孩子可能不願意去上廁所,這時尿布就能派上用場。尿布還可以注水後冷凍,當作冰袋使用。

內衣與換洗衣物要裝袋防水

孩子很容易弄髒衣服。如果在避難過程中遇到雨水或海嘯淋濕,卻沒有換衣服,特別是在寒冷季節,可能會因低體溫而危及生命。因此務必攜帶一套內衣與衣服,並用塑膠袋裝好防水。100 日圓商店旅行區販售的一次性內衣,也可以列入避難用品中。

活用衣物壓縮袋

尿布和衣物可以放進壓縮袋,不僅能減少體積,還能防水。避難用品可以多活用平常用得到的物品、100 日圓商店的便利商品,以及戶外用品。

攜帶兒童避難用品的重點

避難背包每半年檢查一次

準備好避難背包後,不是放著不管,而是要定期檢查內容物。特別是小孩的衣服,要注意尺寸是否不合、是否符合當季天氣。也要檢查糧食的保存期限,以及電池電量。

有小孩的家庭要在警戒等級 3 時就開始避難

根據 2021 年 5 月修改的《災害對策基本法》,市町村發出的避難資訊更加明確。當橙色「警戒等級 3」發布時,表示「高齡者等需要較長時間避難的人」應該避難。雖然僅寫「高齡者等」,但因為帶小孩的家庭避難也需要更多時間,因此也應在此時開始避難。而到了紫色的「警戒等級 4」時,所有人都必須完成避難,離開危險地帶。

避難時的服裝

夏天也要避免裸露

避難時如果皮膚裸露,可能被倒塌的瓦礫或玻璃碎片割傷。即使在夏天,也要穿長袖、長褲。若有防潑水的戶外服裝,耐用且適合避難。也要準備手套、防塵或防煙的口罩,以保護雙手與呼吸道。

戴上防災用安全帽

防災用安全帽專為抵禦飛落物而設計;而自行車安全帽則是透過破裂吸收衝擊,目的不同,因此應準備防災專用的安全帽。

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也要穿鞋

為了避免釘子、玻璃刺穿腳底,應穿厚底運動鞋。即使還不會走路的嬰兒,被抱在懷裡時若腳部裸露,也可能受傷,因此也應給他們穿鞋。

大雨、颱風、浸水避難時的服裝

水害避難時,長袖長褲外要再穿雨衣。雨衣最好是上下分開的兩件式,不要穿斗篷型,因為風大時容易被吹起。

不要穿雨靴,要穿運動鞋

雨靴一旦進水,會因重量行動困難;拖鞋容易脫落被水沖走,也會讓腳受傷。因此建議穿運動鞋。

傘不要撐,要當作探測杖

豪雨時不建議撐傘,以免被風吹倒,或擋住視線。應以雨衣、安全帽防雨。走在積水處時,可以用傘當成探測杖,檢查水中是否有障礙物或井蓋脫落。

與其想代用品,不如先備足物資

近年來常見「雖非原用途,但能當代用品」的防災小技巧,例如:

  • 塑膠袋展開後當尿布套,用布代替尿布

  • 用轉換器把 3 號電池變成 1 號電池使用

  • 在鮪魚罐頭插入棉線當燈

這些雖然是活用現有物資的智慧,但通常使用上不方便。與其死記許多代用法,不如事先備齊充足物資更實際。

總結

本文解說了有小孩家庭的避難用品與避難方法。

  • 防災用品要有四個層級的備份

  • 準備符合孩子年齡、屬於自家特色的避難背包

  • 放入玩具、布偶等能安撫情緒的物品

  • 雖然建議帶小孩的家庭以居家避難為主,但若要外出避難,應在「警戒等級 3」時就開始行動

  • 平時只要多準備一些日常用品作為儲備,也是一種很好的防災

不用想得太複雜,重點是「保命、能安全逃生」。準備避難用品時,請以此為優先考量。

作者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我們致力於傳遞有關國際支援和世界局勢的資訊,希望這能成為一個契機,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真正必要的支援。
分享

捐款與支持

支援需要幫助的人

和平之風為世界各地因地震,
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
以及戰爭和貧困等人爲要因面臨生命威脅,
無法繼續生計的人們提供支援。
此外也提供復興與發展支援。

  • HOME
  • 記事
  • 【帶孩子避難】詳解兒童避難用品清單與選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