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水災】光復鄉逐漸恢復生活機能,長期重建需要更多關懷與信任

在重建的道路上,我們不僅看見瓦礫清除的速度,更感受到來自各方的暖流與堅韌的部落精神。特別是在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族人正積極為他們的未來發聲,希望在面對重大災害時,家園的重建不只在於硬體,更關乎文化與心靈的完整。
部落中長期安置倡議
今日,馬太鞍部落針對後續的中長期安置計畫召開記者會,明確表達了「離災不離鄉」的核心訴求,強調中繼措施不能等同於永久屋。
馬太鞍部落橫跨光復鄉的大平村、大同村、大華村、大馬村,戶數多達近2,000戶(馬太鞍部落總戶數約為1988戶,實際受災戶數仍待政府資料比對)。由於阿美族部落擁有嚴密的家戶關係(household)、信仰連結,他們認為長期安置計畫必須採納部落長老意見,並將族人安置於同一區域。部落擔憂,若以個體戶分散安置,恐會對族人的心理健康造成長遠的影響。
和平之風第一線的觀察與行動
大安社區活動中心:及時的物資送達
我們的團隊一早先至統冠超市進行採購。
因為昨日在大安社區活動中心訪查時,得知現場急需幼兒尿布與保久乳。這些緊急採購的物資已迅速送達活動中心,讓有需要的家庭能即時獲得幫助。
醫療與援助單位
慈濟醫療站目前在光復鄉內設置了三個醫療站(分別位於糖廠、更裡面的街區內,以及我們今日拜訪的慈濟第二醫療站,即中華路與中正路一段路口)。本日輪值的行政組長顏連慶醫師分享,目前與政府協調合作,醫療站將持續開設至10月11日,以提供民眾或志工即時的醫療協助。現場支援的都是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志願排班,從花蓮精舍的總指揮中心調度而來。
我們拜訪了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的花蓮業務負責人與秘書長常惺師父。基金會的緊急支援以獨居老人和經濟弱勢的民眾為優先。他們透過光復鄉內一位青農建立起地方連結。除了急難救助,也提供誦經祈福與心理支持。未來,法鼓山將以教育為核心,優先陪伴經濟弱勢的青少年群體,持續給予長期的溫暖。
重建路上,長期信任基礎是關鍵
在這次的訪視中,我們深刻體認到一個事實:能在災區與災民建立快速且有效連結的,往往是那些平時就深耕地方、有緊密互動的組織。不論是長老教會、門諾、慈濟、芥菜種、一粒麥子,抑或是世界展望會,都證明了長期關係累積出的信任力量。
不過,我們也觀察到,隨著大量物資湧入,缺乏明確的管理與配發制度時,物資拿取就成了挑戰。這提醒我們,在接下來的物資援助中,確實的資源分配將是我們需要持續協助建立的部分,甚至也是和平之風希望藉由日本的救災經驗帶來台灣分享的議題。如此才能確保每一份愛心都能被妥善運用,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支持我們在花蓮的援助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