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acebook X LINE

災害發生時、廁所問題如何解決?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大規模災害一旦發生,我們平常使用的舒適廁所環境,將會因為斷水等因素而變得無法使用,同時被無法忍受的生理現象所困擾。

自從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引發人們的「廁所恐慌」以來,專家們便開始研究各種對策。儘管如此,但「廁所恐慌」仍在311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熊本地震(2016年),甚至是能登半島地震(2024年1月)等災區反覆出現。

雖然在當時的能登半島地震中,攜帶式馬桶被廣泛使用,成功將廁所恐慌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但是上下水道的修復仍然需要時間,人們依然不得不過著不便的日子。為什麼之前的教訓,沒有被大家吸取呢?

能登半島的廁所恐慌

「好久沒清洗屁股了,讓我忍不住哭了出來。」在能登半島地震受災區,石川縣珠洲市,1名55歲男子從移動式廁所出來後,笑著這樣說。日本全國的地方政府輸送了備有個室、洗手間,以及溫水洗淨免治馬桶與適合輪椅使用者的升降梯移動式廁所等,各種援助正支撐著無法看見終點的避難生活。

只不過,這樣的簡易廁所若顯不足。大部分是用於戶外活動或建築工地的,而數量也不夠。

「坦白說,災害發生後不久的避難所廁所就是『人滿為患』。似乎也有人無奈之下,只能在外面的遮蔽物後解決。」隸屬於NPO法人和平之風日本,持續進行醫療與物資支援的「空中搜救醫療團」的國內事業部副主任橋本笙子如此表示。

046A9551 1536x864 1

在避難所內投入支援工作的橋本(右)

橋本是從東京趕來能登半島的,她與和平之風的人員巡視著各處避難所,但她卻回憶說道「到處都是差不多的情況。」

NPO法人日本廁所研究所的代表理事加藤篤表示,「在初期階段,大家沒有使用攜帶式馬桶的概念,結果把馬桶用衛生紙堵塞了,引發了一場『廁所恐慌』。」珠洲市內的抽糞機僅有4台,約160座簡易廁所的汲取作業最多一天僅能進行一次。有的甚至數天才清一次,部分糞槽已經滿溢,導致無法使用。

解了燃眉之急的「攜帶式馬桶」

近年,緊急用的廁所有以下幾種。

攜帶式馬桶(携帯トイレ)

當抽水馬桶無法使用時,可安裝在馬桶上或單獨使用的一次性便袋。有的內含除臭劑或凝固劑,可將排泄物固化處理。多數地方政府將其視為一般垃圾處理,可在大型超市或網購平台購買。單次使用價格數百日圓。

簡易馬桶(簡易トイレ)

由組裝式便器與便袋組成,即使沒有廁所或便器損壞時也能使用。除了除臭功能,還有每次使用後可將便袋密封處理以保持清潔的產品。價格一台數千日圓起。

臨時廁所(仮設トイレ)

為戶外活動或工地開發的廁所,通常在廁所間設有馬桶與水箱,多為水洗式。有無障礙設計的款式,也有在現場組裝的類型。可使用數百到數千次,但需要抽水車清運糞槽。

人孔式廁所(マンホールトイレ)

在人孔上設置簡易廁所間與馬桶,排泄物可直接進入下水道。多為組裝式,常由公共設施備用,可在短時間內設置。但若下水道受災,則無法使用。

車載廁所(車載トイレ)

安裝在小貨車貨台上的可移動廁所間。近年來還開發了配備多個隔間與洗手台的「廁所拖車」(トイレトレーラー),一台價格約1500萬至1800萬日圓。

這次在能登半島地震中,化解燃眉之急的,就是「攜帶式馬桶」。

toilet2

用於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的簡易廁所

橋本表示,「當初感嘆『不懂使用方法』的年長者,大家都已經在1週內學會如何使用了。」加藤則表示,「長達十多年的宣導活動終於見到成效,確認了攜帶式馬桶是最有用的物品。」他對此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和平之風的人員們,從地震隔日(1月2日)起便開始巡查各避難所。大家清掃了廁所,同時一邊發送橋本等人帶來的攜帶式廁所,一邊確認災民是否有正確使用。

支援者的存在也很重要

加藤表示,能在早期就控制住恐慌,主要得益於攜帶式馬桶以及橋本等支援者的存在。他說:「初期階段雖然很艱難,但只要有正確資訊和願意協助的人,就能順利應對,這一點再次證明了。」

此外,石卷紅十字醫院副院長、一般社團法人「避難所・避難生活學會」代表理事植田信策表示:

「一開始,有些人甚至在小學操場挖坑解決生理需求,但情況很快改變,因為社區很有凝聚力。那是一個約150人的避難所,數日間,他們自行準備並提供三餐熱食。大家分工明確,廁所清掃也很到位,沒有任何不衛生的地方。」

他還回憶起2016年熊本地震的情況:「當時雖有陷入恐慌的避難所,但附近老人院的居民避難到小學避難所時,氛圍非常和諧。在堅實的社區支持下,大家用水桶接力清理游泳池的水來清掃廁所,一切進行得很順利。」

植田指出,能登半島地震證明,如果平時準備好攜帶式馬桶(至少備3日分,建議7日分),且初動應對得當,即使災害發生初期出現混亂,也不會引發恐慌。只要在早期採取正確的廁所應對,加上有經驗的支援者和緊密的社區組織,短時間內就能恢復正常。

然而,1995年發生的阪神・淡路大震災,情況就不一樣了。

阪神淡路大地震的災區

01 attach 1

在阪神淡路大地震中,不衛生的廁所(日本トイレ研究所 – 阪神・淡路大震災)

阪神淡路大地震的那段期間,尖峰時期有約32萬人慌忙地僅穿著衣服就趕緊跑來避難所避難。在約1200處的避難所內,因為廁所稀缺,結果導致避難所內的廁所堆滿糞尿等排泄物,校園與公園裡也被挖掘出的無數坑洞和水溝,裡面不斷堆積著排泄物。

從消防廳的報告書,可以窺見當時的樣子:

  • 大約在地震發生一個半小時後,或許是因為緊張感已經消退了吧。被避難居民要求「請打開廁所」。結果一開門後,不論男女,大家立刻蜂擁而去,校舍內的廁所馬上就「排泄物堆得滿滿」了。(神戶市內小學副校長)
  • 由於一片漆黑,不太會被人看見,所以避難過來的居民紛紛把側溝當作臨時廁所使用。體育館倉庫的後方正好能擋住視線,完全不會被人發現。那裡成了人氣最旺的「如廁銀座大街」,等我注意到時,所有的側溝都已經成了廁所。(同上)
  • 避難過來的人們還在操場上搭起了帳篷。沒過多久,他們就開始挖掘專門用來如廁的坑洞。(神戶市內中學教師)
  • 所謂「無所畏懼」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在馬路邊、樹蔭下、公園角落,人們像退化成狗或貓一般,隨地解決生理需求。(神戶市內主婦)

報告書對這些行為表達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並做出以下說明:

「置身於不得不拋棄羞恥與顧慮的環境,那種痛苦不為外人所知。(中略)在堅硬的校園操場上拼命挖坑排泄,這樣的行為,唯有真正遭逢災害的人才能體會那種極寒與走投無路的恐懼。(中略)當排泄的衝動襲擊下半身時,人類的理性究竟能忍耐到什麼地步?在餘震不斷、寒冷而漫長的避難生活中,約32萬名災民所經歷的,是屬於自己的廁所恐慌,也是災民群體的如廁恐慌,那種深刻程度甚至超過了飢餓。」「震災時のトイレ対策-あり方とマニュアル-」(1997年、震災時のトイレ対策のあり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委員会)

輕忽

為何會陷入這樣的事態呢?當時缺少專門針對災害的支援團體,且也沒有行動電話。政府行政方的對應也慢半拍,而且臨時廁所的分發,以及將其搬入道路寸斷的災區等也要花上不少時間。在地震發生後約1小時半後,廁所就已經「排泄物堆得滿滿」這一點來看,最遲也應該在1個半小時內就設置好臨時廁所才對。然而,臨時廁所普及到所有避難所卻已經是大約2週之後的事了。

以神戶市為例,由於沖水化比率幾乎已達100%,因此約20台的抽糞機就足以應付平時需求了,然而當時卻有20多萬人避難至此。其他地方政府,就算想進行臨時廁所與抽糞機的支援,但卻未能順利地確保暫時安置臨時廁所的場所與停車場等,這些也進一步加速了混亂。dfaba4bdab94d62eaab763e07ea18764 1024x576 1

由「恐慌」中誕生的廁所

順帶一提,阪神大地震的災民們也因應困境想出了各種規則與廁所的使用方式。以下幾種後來都被推薦,甚至實際投入使用:

  • 用過的紙張丟進掛在廁所內的塑膠袋裡
  • 打開人孔蓋,搭建臨時的立足點,再用拉門等物品圍起來如廁
  • 在塑膠桶裡鋪上塑膠袋,再鋪滿報紙,製作即席簡易廁所

好的,這一大段我幫你翻譯成中文如下:

難以使用的臨時廁所

一旦發生大規模災害,大量災害志工會趕赴災區。在都市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無法回家的通勤族。據說,從災害發生起的 6 小時內,就有約 7 成的人會產生如廁需求,因此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必須視情勢設置臨時廁所。在東日本大地震時,即使在遙遠的千葉縣浦安市,也因地層液化現象,導致最多 11,908 戶無法使用抽水馬桶,當地共配置了 950 座臨時廁所。

figure trailer03

「讓大家恢復元氣的廁所 —— 災害派遣廁所拖車」

近年來,主打「舒適性」的廁所拖車已經開發出來,部分避難所已經引入使用。然而,一台價格高達一千多萬日圓,地方政府難以輕易購入,因此多數臨時廁所仍是傳統型,原本設計用於戶外活動或工地,並未考慮城市型災害需求。對一般人而言使用體驗也不佳。這些臨時廁所往往設置在遠離避難所的地方,冬天又冷又狹窄,且多為和式,還有階梯(高低差),讓高齡者或身心障礙者難以使用;由於缺乏照明,夜間對女性與孩童而言尤其危險。

災害相關死亡的風險

既有廁所可能無法使用或環境骯髒,而許多人嫌麻煩或不願使用臨時廁所,索性減少上廁所的次數,甚至刻意減少飲水。然而,這樣可能引發脫水、感染症、腸胃炎或深層靜脈血栓(俗稱「經濟艙症候群」),最終恐導致災害相關死亡。據橋本先生指出,在珠洲市的避難所中,許多人營養不良,再加上減少飲食而導致便秘,深受困擾。

Medicalcare

空中搜救醫療團的醫師前往避難所,並正在確認災民的健康狀態。

災害相關死在歷次大震中的比例驚人。阪神大地震 6,432 名死者中有 912 人、東日本大地震 19,689 名死者中有 3,723 人、熊本地震 275 名死者中則有 220 人。根據復興廳 2012 年的調查,災害相關死的主要原因是「避難所等生活帶來的身心疲勞」。在市町村的報告案例中,甚至有「因停水擔心廁所問題,而減少水分攝取」的情形。加藤先生指出:「廁所問題不應只是設備問題,而應被視為防止災害相關死亡、確保尊嚴與公共衛生的緊急課題。」

指南的制定

因應接連發生的災害,內閣府於 2016 年制定了《避難所廁所確保與管理指導方針》(2022 年修訂),並透過都道府縣通知市區町村。該指南涵蓋了過去災害廁所對策中未曾包含的內容。

例如,災害發生初期應確保的廁所數量,參考了國際基準:

  1. 災害初期:每 50 名避難者配置 1 座廁所
  2. 避難長期化時:每 20 名避難者配置 1 座廁所
  3. 平均如廁次數:每天約 5 次

此外,也列舉了對災害弱勢群體的考量:

女性與兒童

  • 廁所分為男用、女用
  • 設置可與兒童同行的廁所
  • 設置換尿布空間
  • 為如廁隊伍設置遮蔽設施

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

  • 確保洋式馬桶
  • 設置於便於使用的位置
  • 確保通往廁所的動線
  • 消除高低差
  • 在福祉避難區設置廁所
  • 確保可供照護者同行的廁所

外國人

  • 準備外語標示(廁所使用方法、洗手方式、消毒方法等)

其他

  • 設置多功能廁所
  • 為人工肛門、人工膀胱使用者提供裝具更換空間
  • 準備幼兒用輔助馬桶

指南中也明文規定:「應積極納入身障者與女性的意見,並盡力將身障者專用廁所與一般廁所分開設置。」並要求市町村在平時就協調廁所對策、災害發生時跨部門共享資訊、建立因應體制,並建議「制定儲備與災害時廁所確保計畫」。

但8成尚未制定

那麼,地方政府如何看待這份指南呢?

日本廁所協會於 2023 年針對全體地方政府的問卷調查顯示,僅有 24% 回答「已制定災害時廁所確保與管理計畫」,而有 76% 回答「尚未制定」。其中理由包括:「人力不足」(45%)、「不清楚制定方法」(33%),以及令人震驚的「廁所對策優先順位低」(19%)。過去災害的教訓難道消失了嗎?這或許正是「縱向分割行政」的弊端。

石卷紅十字醫院的植田先生指出:「廁所對策涉及多個部門,必須在平時就有統籌與協調的指揮官。」

加藤先生也說:

「在能登半島,雖然初期陷入混亂,但各避難所努力設法,並首次採用了行動式簡易廁所。許多人過去不曾見過、聽過這種東西,卻能運用得如此出色。那麼,下一次應如何把這些經驗轉化為準備?這才是關鍵所在。」

作者
和平之風國際人道支援 編輯部
我們致力於傳遞有關國際支援和世界局勢的資訊,希望這能成為一個契機,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真正必要的支援。
分享

捐款與支持

支援需要幫助的人

和平之風為世界各地因地震,
洪水和乾旱等自然災害,
以及戰爭和貧困等人爲要因面臨生命威脅,
無法繼續生計的人們提供支援。
此外也提供復興與發展支援。

  • HOME
  • 記事
  • 災害發生時、廁所問題如何解決?